You are being watched.
——《疑犯追踪》
个人网络信息安全这个话题由来已久,而最近又被热议还是因为乐清女孩遇害事件。当滴滴顺风车奸杀乐清女孩的事件发酵后,除了杀人凶手和滴滴顺风车不健全的接单系统被全网声讨以外,谁也没想到这件事还有了更神奇的展开:
随着死者的微博号被找到,蜂拥而至的网友纷纷去她生前发过的微博下面对她进行“缅怀”。
虽然死者的一些微博联系起她之后的遭遇的确令人唏嘘:
▲ 遇害女孩生前微博内容
这条微博很快有了8万次转发和4万条评论,同时,很多人发现,在这条微博下面那些说着“很抱歉用这种方式认识你”的高赞评论,点进主页却都是齐刷刷的淘宝刷单或者兼职微商。
除此以外,遇害女孩的其他日常微博也都被转出来,想吃什么好吃的、期待去哪里旅行等微博评论里面清一色的都是:“你回来吧,我请你吃”“呜呜呜小姐姐咱们一起去玩呀”等回复。
甚至,由于女孩的朋友透露她是在去喜欢的男生的生日会路上遇害的,更有一部分网友找到了疑似是那个男生的微博,并留言说:“你一定也很喜欢她吧”“如果你能早点知道她的心意,也许会有不一样的结局”这种捕风捉影的主观臆测。
最终,还是女孩的家人出面,向新浪要求注销女孩的微博账号。
▲ 女孩家人的相关声明
而这种令人不适的行为说是“吃人血馒头”倒也不太准确,毕竟大多数这么做的网友并不带有十足的恶意,只能说斯人已逝,能不能就不要再消费逝者了?
再或者,活人的隐私被曝光尚且还能去打官司,死人是不是就没有这个权利了?
而这件事推己及人,也的确让更多网友感到了不安:
@笛嘀嘀吹
希望有一个发明,我心脏停跳的一瞬间微博就全部转好友圈然后自动发布一条遗嘱微博。
@你的镜仔
我活着不认识你,那么我死后也不想把自己的生活变成你的谈资。更何况是公开我的微博,检阅我一生的点滴。
@有好多多的云啊
所以我才说我要是哪天出了意外,我希望有人把我微博清空,不想死了还被人说活该,也不想死了还被人利用。
生在这个数字时代,许多人对于自己的死亡,担心的已经不再是财产能不能得到妥善处理,而是自己的那些照片、资料、网络账号这些包含了太多个人隐私的东西,能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好好保存或者彻底删除?我不想被别人看到的秘密能不能和我一起从这个世界上消失?
而不得不说,这个问题至今依然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
说到死后一键删除个人隐私这件事,最近还真有一个日剧拍了类似的故事:
《人生删除事务所》这部剧,主要就讲述了两个主角合作经营一家事务所,专门负责在委托人死后删掉他手机、平板、电脑等一切电子设备里不想被他人知道的内容。
而删除的方式也很科学:委托人提前设定好需要删除的内容,在电子产品中植入事务所开发的程序。
一旦委托人的所有电子产品多长时间之内没有操作,就由事务所出面确认是否已经死亡,并且,删除所有指定内容。
这份工作看起来很轻松,只是动动手指的事情,但是当委托人填的联系电话无人接听,又没有提供什么额外信息可以让你联系到他的家人,又该如何确认委托人是否已经死亡呢?
这部剧里给出的答案是:用搜索引擎。
与大多数关于网络的剧里都有一个(或者许多个)无所不能、无孔不入的黑客不同,《人生删除事务所》里面负责网络技术的主角就真的只是一个专业不错的程序员而已。
他用来寻找委托人信息的手段不是直接黑进某某系统的资源库,而是利用搜索引擎在我们都觉得“让别人知道也无所谓”的网络公开信息中寻找线索。
比如,他通过委托人手机备忘录里经常见面的人的名字和工作地址,就轻易搜到了她的毕业院校。
又通过毕业院校的官网找到了那个人大学时加过的社团电话,然后用很简单的话术就轻易拿到了她的住址。
看到这里你可能觉得有点害怕,也有可能觉得这只是虚构的特殊情况。
但是仔细想想,就算你的学校或者单位不可能把所有人的住址放在网上,那么光是名单呢?很多时候都能找到吧?
而在大多数账号都要求实名制的今天,也难保别人能根据你的真实姓名查到你的手机号,顺而找到你的网络ID。
▲ 来自微博用户的投诉
网络ID的背后,则是你的生日、年龄等信息,大多数人的密码设定都跑不脱这几样的排列组合,只要通过简单的编程就能利用穷举法试出来。
就算你的密码不是关于自己的也没关系,你的社交网络上还有你的社交圈,还能查到你亲朋好友的相关信息。
而要求网络安全意识没有那么强的人密码里不包含自己和亲友的所有信息,就真的是很困难了吧。
所以也可以这么说,只要有足够强的发现线索的能力和检索技巧,你随意发布在网上的“无关内容”和“闲话”也能组合成你不想为人所知的隐私信息。
也因为网络无孔不入的搜索和抓取能力,不论你是否愿意,你已经永远地活在了网络之中,就算人死了,你的个人信息也成为了庞大网络世界里面的一粒沙子,反复流动,却不会消失。
所以,人生真的能删除吗?就算你想删除,真的删除得掉吗?
在互联网时代,只要连上网,你就成了世界。一连上网之后,你就是一个裸体在这个世界呈现。
而在两年前的《锵锵三人行》里面,就已经讨论过这个现象了:
在美国,所有人都有一个所谓的信用系统,就比如说你的社会保险,会和你的信用卡连在一起,然后你做什么事,你买方做什么事都要看你的信用记录,所以很容易查出来,因为你的资料摊在那。
在中国也是,比如说你是一个普通老百姓,你今天在北京在广州在深圳,我要知道你24小时行程这太简单了。
因为你手机也是实名,你微信也要实名,然后你什么都实名,我怎么找不到你?
除此以外,中国同时还是全世界,在网购或者互联网交易支付上面最先进的,我们今天买什么东西,比如说吃顿饭什么都是上网,那你上网用支付宝,或者用这些系统,不全都是记录,想查到一个人的生活记录太容易了。
而且现在的许多记录都会被收集,甚至都不是暗地里、而是明目张胆地收集。
就比如大数据这个概念,号称是在不侵犯个人隐私的条件下进行数据整合,但是又有谁能保证这中间的监管和信息安全呢?
现在网络上在被明码标价地售卖的那些动辄几个G的数据包,又是来自于哪里呢?
就算你不想自己的资料被收集,你除了告别现代生活,还能找到什么拒绝的方法吗?
而就在很多人反对数据搜集的时候,还出现了另外一种观念,就是你如果没做什么亏心事,又为什么会害怕让人知道你上一秒钟在哪里?
当很多人开始有这种观念,慢慢地,甚至不觉得隐私的暴露是一个问题。
出生在互联网时代的人,因为从小就习惯了被拍摄和拍摄别人,在网络上记录自己以及自己身边的事,甚至会开始习惯自己的隐私被公之于众这件事。
而如果整个社会大家慢慢都习惯,我的隐私反正是会暴露的,我也没有隐私可言,我也不在乎别人隐私,这个将来会冲击到整个道德的,就因为我们传统社会的道德跟隐私是有关系的。
像美国总统大选,克林顿那个年代就常被人攻击说他年轻抽过大麻、逃过兵役。那些事还不叫做证据确凿,因为只是他有同学这么说过。
但是三十年后四十年后,美国再选总统,你所有同学都会看到他的facebook上面留存着你小学三年级那年你作弊。
按照今天的标准,作弊的人肯定是不值得信任的,但是问题是,每一个人小时候都干过坏事,而所有这些坏事都是公开的,都是留记录的。
所以你将来你再也不能攻击你的对手,他小时候作弊不可信,因为你自己也作弊,你也不可信,于是变成怎么样,变成作弊不是问题了。
如果我们小时候骗人这不是一个障碍,那我上大学的时候跟三四个女孩子劈腿,这也不是问题,因为你也是他也是人人都是。
所以将来慢慢的我们对于什么叫丑闻那个概念会转变,越来越多的丑闻会不被认为是丑闻。
这些我们过去道德上觉得不对的事情,现在接受度也越来越高了。因为每个人都有所谓不可告人的事,不可告人的标准就会降低,所有事都变得可以告人。
当我们的技术演变太快,这些新技术也会带来相应的代价,比如说隐私的曝光,道德的观念的转变跟威胁,我们还来不及想好,这些事就已经到了眼前。
而消化和适应这些则有一个格外漫长的阵痛期,需要这个时代的所有人一起承担。
π——圆周长与其直径之比,这是开始,后面一直有。无穷无尽,永不重复。
就是说在这串数字中包含每种可能的组合:你的生日、储物柜密码、你的社保号码……都在其中某处。
如果把这些数字转换为字母,就能得到所有的单词无数种组合:你婴儿时发出的第一个音节、你心上人的名字、你一辈子从始至终的故事、我们做过或说过的每件事……
宇宙中所有无限的可能都在这个简单的圆中,而用这些信息做什么、它有什么用,则取决于你们。
——《疑犯追踪》
转载自看理想(ikanlixiang)
打赏我,让我更有动力~
© 2016 - 2024 掌控者 All Rights Reserved.
zisebaoshi
发表于 2018-9-6
看完了
评论列表
加载数据中...